2025-07-20来源: 艺术中国 |
文_盛鸣 刘勃舒先生,一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艺术事业尽心尽力。他发现、培养了一大批中流砥柱的当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他的画作,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画面中的骏马在嘶鸣,看到画面中的景色在微风中摇曳。如今,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每每想起他,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仰。 我与刘勃舒的忘年之交 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个对艺术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少年,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刘勃舒先生的场景。那时,我的恩师邢少臣先生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中国画名家讲座”,经常请德高望重、名满天下的艺术家来给爱好者们讲课,给我们讲过课的有李苦禅、娄师白、刘继卣、崔子范等前辈。刘先生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虽然年轻,但已在中国画坛享有盛誉,他强调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他说:“画画要以自然为师。”那时我年纪小,不理解怎么以自然为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绘画实践的深入,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进入21世纪,在邢少臣先生的引荐下,我与刘勃舒先生有很多密切的往来。后来,我从中国纺织出版社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工作,我与刘勃舒先生的关系更亲密了,那时我们一周有两三天的时间在一起。在他身边每天都是学习,都能提高和长进,他对美的事物极其敏感,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视角独特,他的高度提升了我的眼界以及对艺术的认知。 有一次,我因为感冒在家休息,刘勃舒先生无意间从司机小汪处知道了,于是来家里看我。刘先生进门看到我家客厅墙上挂着的几幅我的画作频频点头,走到我画室里看到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时,十分惊讶地称道:“这个厉害!比那些都好,既有传统更有创新。”接着说:“就这么画,画自己的面貌,突破很大。”那幅画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受邢少臣先生的影响和指教,在他提出的雕塑性大写意的理论基础上创作的。创作中,我践行他“敢用黑墨、敢用浓墨、敢用焦墨”的主张,同时融合前人如董源、范宽、龚半千、黄宾虹的艺术精髓,以及李可染、何海霞等大家之所长,运用积墨方法进行创作。那幅画虽然还没有画完,皴染得皱皱巴巴,但是得到了刘勃舒先生的认可和鼓励了,使我的山水画创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刘勃舒先生是一个性格豁达、天性自由的人。他对于艺术和生活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爱。我们之间的交往没有拘束,只有真诚和信任。我们日常除了艺术方面的活动和交流外,还经常出去品美食、郊游或参观展览。刘先生是美食家,能讲出经典菜品的来由及其中的典故和烹饪方法。北京烤鸭是刘先生一直钟爱的美食之一,北京的烤鸭店我们几乎全都去品尝过。老北京小吃刘先生也喜欢,朝阳门内门钉肉饼和隆福寺小吃这样的特色小店也是我们偶尔去探访的。我们常去郊游,去密云水库欣赏秋色,去怀柔观山景,去房山十渡写生,去延庆养马场采风。2020年,刘勃舒先生已经85岁高龄,他想去爬长城,在征求他女儿小弥同意后,我和他的保姆陪他一起登上八达岭长城。虽然他很高兴,但我还是很后怕的,毕竟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 这些和刘勃舒先生的相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让我收获了许多审美体验,在现实物象与艺术提炼的视角转换上体会到“师造化”的规律,更让我见证了一位被世人仰慕的艺术泰斗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 我很愿意陪刘勃舒先生参观各种展览,听他用最直接的语言点评作品,这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见到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的作品时,刘先生总能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所有这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学习,特别是向前人学习。”说到自己的老师徐悲鸿,他说:“徐悲鸿经常带他去琉璃厂寻宝,一方面徐先生喜欢收藏,另一方面他也是不断向古人、前人学习。徐悲鸿不是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只知道用西画方式改造中国画,实际上他很重视中国画,包括他和齐白石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对美术界存在的一些现状,他说:“如果画家把作品当成产品,就不要在画院混了。”他特别不喜欢没有个人特点的作品,更不喜欢轻描淡写的、朦朦胧胧不清晰、不明朗的作品,说:“这种作品没有冲击力,昏昏沉沉的。” 刘勃舒先生强调艺术家要有个人面貌。在刘先生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下,我不断地思考并反刍以往所学和沉淀的知识,尝试将更多文化元素融入传统笔墨,并将物象做深入的分析和刻画,捕捉内心的美好,反复积墨渲染心中的丘壑。一次,我把作品拿给刘勃舒先生指点,我问他:“画面是不是太黑了?”他说:“非常好,因为厚重,所以再黑也没关系。”他一直支持、肯定和鼓励我,每当我举办个人画展时,他给展览题字,并会莅临支持。他也曾为我的山水画作品题写“山河壮丽,岁月峥嵘”,以资鼓励。 笔底烟霞忆旧游, 三年云壑隔仙舟。 砚边犹落师题墨, 一点一皴皆泪眸。 刘勃舒的艺术人生 刘勃舒先生以画“马”驰名,一生与马有着不解之缘。1935年他出生在江西永新,从小对绘画就有浓厚的兴趣,12岁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徐悲鸿画集,对其中的徐悲鸿画的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临摹之后他背着父母写信给徐悲鸿先生求教,被徐先生一眼相中。三年后,15岁的刘勃舒被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破格录取。1953年9月,徐悲鸿先生突然去世,他和徐悲鸿先生的交谊虽仅有三年,却是徐悲鸿先生彻彻底底的关门弟子。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在央美的学习不仅为他打下了系统坚实的基础,更助力他完成从神童到天才艺术家的角色转换。 1955年,20岁的刘勃舒先生创作处女作《套马》,参加了华沙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套马》这幅作品一鸣惊人,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同年,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刘勃舒先生不仅致力于艺术教学,还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他的画作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他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和完善,尤其在画马上,他更展现出了独特的才华和魅力。他的画作结构严谨、神态飘逸,尤其擅长表现群马奔腾的壮烈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日常状态下的刘勃舒先生,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他画画时全神贯注,落笔之前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当画笔在纸上飞舞时,如同他弹奏钢琴一般,节奏极其强烈。在我看来,他不仅是伟大的画家,也是出色的音乐家。他在家里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一件是画画,另一件就是弹钢琴,只是后者很少为外人知道。刘勃舒先生对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晚年时还可以轻松演绎李斯特的钢琴曲《钟》。我无数次听他弹奏自己即兴创作的钢琴曲,他最喜欢弹奏的还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他弹琴时充满了激情与力量,音节之间充满了节奏与联系,这种状态和他的画画时完全一样,笔笔相连、起伏不断,层次清晰、力透纸背,犹如黄河奔腾咆哮,群马间涌动着中华民族的豪情,磅礴壮丽。刘勃舒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以生命的热忱投入创作的结晶,每每想起刘勃舒先生创作奔马作品的一幕幕场景,我耳边都能隐约响起冼星海谱曲、展现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大合唱》。 我喜欢看刘勃舒先生作画,他笔下的骏马风骨峻烈、天机飞动、笔笔相连、一气呵成。他笔下的马的膝盖最能体现他对结构、造型、笔墨融合的天衣无缝,他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写实主义转换得如此巧妙,达到如此魔幻的境界。他描绘马的膝盖时,先用线勾勒,再用笔根一扫一皴一蹭,马的膝盖部分立刻显现皮中见骨有血有肉的独特的效果。看刘勃舒先生画画是一种精神享受,他像指挥一场大型交响音乐会一样,偶尔还振振有词。有一次,他画画从马的肚子开始画,之后画屁股,再画马头和马腿,马鬃马尾是随时连接加上的,每一笔都精准而有力,当马腿画完,他突然把笔往桌子上一扔,大声对我说道:“这就是刘勃舒厉害的地方!我们喝茶!”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他曾对我说:“再过50年也没有人能超越我画的马。”当时的我,就像在音乐厅里正聆听音乐会,当交响乐落下最后一个音符,我还久久没能从那美妙的体验中缓过神来。 刘勃舒先生对马情有独钟,家里收藏了许多与马相关的艺术品,特别是陶俑马。刘先生告诉我,汉唐的陶俑马造型最优美,他还送给我一个。我曾陪他去北京和鄂尔多斯、山东的几个马场,刘先生与马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默契。他对我说:“马是最通人性的,是人类的好朋友,马也很敏感,能觉察到对他有善意的人。画马就要和马做朋友,画的马才有灵魂,这也是以马为师的道理。”在马场,有些马我们无法靠近,但它会主动走向刘先生,他似乎与马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刘勃舒先生画的马,蕴含着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不仅具有形态上的美感,更富有情感和时代的生命力,形成了“勃舒马”的面貌。 说到刘勃舒先生的艺术成就,不能不提他在美术界担任领导期间非常重视对年轻艺术家的培养,尽其所能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发展平台,如邢少臣、卢禹舜、张江舟、于文江、陈平、梁占岩、吴迅等当今画坛一大批佼佼者。刘勃舒先生对年轻艺术家的重视和培养,不仅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刘勃舒先生退休后仍关心着中国国家画院的建设和发展,会出席中国国家画院和美术界的一些重要活动和他认可器重的艺术家展览。2022年7月12日,他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大道不孤——2022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石赤不夺·魏杰作品展”开幕式,看了魏杰先生的作品非常高兴,精神也很好,参加完开幕式后,提出到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工作室坐坐,于是我和好友曾素明陪刘勃舒先生到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12层的陈明工作室喝茶聊天。陈明借此机会向刘先生汇报了中国国家画院重点学术项目“刘勃舒研究”和相关展览进展情况。听完陈所长的汇报,刘勃舒非常高兴,连连说:“很好很好,辛苦了。”他看见陈明所长在墙上没画完的作品,很感兴趣,让陈所长再拿几幅看看,看后也是不吝溢美之词,连连说道:“很好!构图、笔墨、色彩都很好!”大家相谈甚欢,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考虑到刘先生的身体状况,我提议回家,刘先生还依依不舍,事后回想那天的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刘先生是来画院告别的,不忍离开自己魂牵梦绕几十年的中国国家画院。5天后,7月17日我接到刘先生女儿小弥的电话:“我爸爸脑出血在医院抢救呢,大夫说最多撑一个星期。”两天后,他于2022年7月19日0时18分驾鹤西去。 刘勃舒与他的老师徐悲鸿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刘勃舒的名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艺术生涯起始是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刘勃舒先生曾深情地向我讲述他与徐悲鸿先生的师生情谊。他提道,15岁到北京住到徐悲鸿先生的家中,虽然三年后徐先生就去世了,但从老家到北京,一切都是新奇和陌生的,刚到一个新环境,再加上对徐悲鸿的崇拜,徐先生对他的影响深刻程度甚至可能超越了父母。徐悲鸿先生的严谨态度、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对少年刘勃舒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年轻的刘勃舒心中,徐悲鸿先生的诸多教诲不仅指导着他的艺术创作,也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数十年后,刘勃舒先生依然能够将这些教诲一一背诵出来,足见它们在刘先生心中的重要地位。 晚年的刘勃舒先生自信狂傲,他让我找篆刻家给他刻一枚“傲其骨”闲章,他回忆道:“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如果性格懦弱,画面一定是萎靡消沉的。’”他对恩师徐悲鸿先生总是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他认为,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他一生都感激徐悲鸿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和提携之恩,使自己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刘勃舒先生的一生,诠释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他的画作、琴声、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如今,虽然刘勃舒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和艺术遗产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每当我们看到他的画作时,都会想起他独特的人品与艺品。 丹青妙笔写骅骝, 少壮凌云意气遒。 伏枥尚存千里志, 嘶风常系一生求。 斯人已逝精神留, 骏骨虽凋韵未休。 三载回首成绝响, 画坛谁不仰风流。 1948年,刘勃舒12岁时的作品 1948年,徐悲鸿先生在刘勃舒作品上题词鼓励 刘勃舒 《套马》 98cm×228cm 195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刘勃舒 《大青山上的骑兵》 124cm×264cm 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刘勃舒 《牧马人》 138cm×69cm 1977年 2002年6月7日,刘勃舒在创作 2010年盛鸣和刘勃舒先生合作《奔马图》 2014年11月8日在北京789艺术区《盛鸣山水画扇面作品展》上 2016年4月24日 刘勃舒先生指导盛鸣 2018年9月4日,刘勃舒在北京延庆的阳光时代马球俱乐部 2020年5月26日 在刘勃舒先生家合作《松鹰图》 2020年5月26日在刘勃舒先生家合作《松鹰图》 2021年2月14日刘勃舒先生夸赞盛鸣画的《大寿图》 (图文提供:盛鸣) 责任编辑:王洁 |